首页     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     合作交流     统计工作     高教研究     决策参考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认清“双一流”建设的杪和根


2016-05-13 10:37 储召生 点击:[]

5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共同主办的“中日大学论坛”在京举行;  

5月7日,厦门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厦门大学联合主办“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  

5月8日,“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峰论坛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  

接连三天,中国教育报受邀采访了几场重量级的会议。主办单位里,既有专业学术团体,也有高校和大众媒体,但聚焦的话题基本一致,都是围绕如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展开。“双一流”在高校和社会上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有幸参加了厦门大学的论坛,深受启发。如果把“双一流”建设比作一棵树的话,笔者以为其杪(生长点)应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根(支撑点)应是一流本科教育。 

何为世界一流大学,至今仍未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但无论如何定义,教授的科研实力和水平要达到一流,无疑都会排在首位。这也是那些被世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清一色都是研究型大学的原因。因此,要推进“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也应该是一流学科建设。 

自“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应该看到,随着一些“非985”“非211”高校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对高校“身份固化”的意见也越来越大。强调在推进“双一流”中突出一流学科建设,就是要避免重复过去的政策偏差。世界一流大学并非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一流,已是社会共识;非一流大学的某些学科达到世界一流,也并非不可能。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对一流大学高看一眼,这就导致潘懋元先生所说的“搭顺风车现象”:学科无论强弱,生在一流大学里,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更好的评价。 

强调在推进“双一流”中突出一流学科建设,还有利于让优秀学者找到归属感。越是优秀的学者,越会看重自己在学科领域的贡献,对其所在大学在排行榜上的位置反而不太在乎。潘懋元先生拿自己举例说,当厦门大学副校长时他兼任高教所所长,不当副校长时还当着所长,快八十岁都不想放手,因为学科是学者最为依赖的身份。这同时也在提醒高校,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砸重金从别的高校“买”一个学科来,过分依赖老院士、名教授而不加强后备队伍建设,都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好路子。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避免重蹈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在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美国,“重建本科教育”近年越来越得到重视。尽管大多数美国一流大学都声称重视本科教育,但教授热衷于科研项目、学生本科四年见不到名教授的面等,在美国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美国高校“重建本科教育”另一现实原因是,其经费来源很大部分来自校友的捐赠,本科生对母校的忠诚程度又远高于研究生,忽视本科教育无疑会让这些大学自断世界一流的后路。遗憾的是,我国不少高校尚未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时就已患上“美国病”,而且病得不轻。 

大学区别于其他科研机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本科生教育。在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各项指标里,一流的本科教育无疑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指标。这些年在加强本科教学方面,国家和高校出台了种种规定,如教学与科研一视同仁、名教授要上本科讲台等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流于形式。一位大学教务处长说得好:省市领导来校考察第一句话就是问科研贡献,学校党委常委会很少专题讨论教学问题,大学教授们怎么会重视本科教学呢?没有教授们的重视,怎么会有一流本科教育呢? 

在认清杪和根的同时,我们似乎还应注意到另一种现象:从部属大学到地方本科,大家都在热情拥抱“双一流”。似乎不和“双一流”挂上钩,这所大学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这所大学的校长就是没有理想抱负和责任担当。这就有点过了吧。 

 

上一条:还博士学位应有的学术尊严
下一条:双一流:地方高校不应“置身事外”

关闭

 
 
 
  通知公告
 
  2024年5月27日—5月31日处...
  2021-2022学年度教职工考核...
  关于开展2022年研究课题立...
  关于开展2022年度优秀论文...
  公 示
  关于转发《关于评选表彰内...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3 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蒙ICP备05000415号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政编码:010018 联系电话:0471-4310795 传真:0471-43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