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是“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提出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新要求,中国农业大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乡村建设实践以及咨政议政等系列改革和具体行动,制定学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第一,以知农爱农人才培养为核心要务,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新农科,构建更能适应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学科体系。中国农业大学牵头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推进新农科建设,围绕营养与健康、农业生物学与分子育种等新需求领域,构建和发展新的学科体系,优化专业布局,丰富知识领域,拓展学科结构。建设新课程,构建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和提升强农兴农能力的教学体系。学校打造“大国三农”系列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各种专题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团等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情怀双提升。设立新专项,构建扎根实践多元立体人才培养品牌。首创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乡村振兴硕士专项、牛精英人才专项等研究生培养专项行动,培养乡村振兴各层次各领域人才。
第二,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关键使命,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中国农业大学制定八大科技创新行动,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注入科技力量。强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勠力同心攻关“卡脖子”技术。新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大学104项成果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励,学校成立教育部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和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聚焦种业重大技术、种质资源和品种突破。强创新,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农业产业重大技术攻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解决中国农业生产的核心技术问题和限制因素,保障粮食生产要素条件。强合作,中国农业大学创新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路径。优势互补,织密多主体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合作网络,学校先后在苏州、兴化、三亚等地建立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先后与华为、中粮、大北农等企业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第三,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抓手,构建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学校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9—2022)》,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构建多元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广覆盖,鼓励广大师生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在全国25个省份构建了由3个地方产业研究院、4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480个科技小院、131个教授工作站、28个校外试验场站和88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组成的“三院两站一体系”的新型社会服务体系。建示范,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提供样本标杆。中国农业大学在云南西双版纳河边村继续开展深度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实验,在昆明市启动了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等。搭平台,联合全国高校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指导下,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国内42所具有不同学科及地域特点的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促进高校学科、人才、技术等综合优势,合作互助,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以促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构建专业化咨政建言体系。中国农业大学长期致力于开展高水平战略和政策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交高水平决策咨询报告,参与国家重大重要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修订。倾力系统评估,总结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和脱贫攻坚精神。中国农业大学先后主持了中部区域县村脱贫攻坚经验总结、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评估等重要工作,系统总结脱贫攻坚精神,为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作出显著贡献。建设高端智库,聚力聚焦乡村振兴宏观战略、中观政策和微观实践。先后成立了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系列智库,推进重大政策关注和决策焦点开展智库研究。打造“中国乡村大讲堂”高端论坛,建设学术、政策和实践交流平台。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研发农业高科技的重要阵地;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助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是学校的使命和担当,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导,上下同心,继续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4月13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