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     合作交流     统计工作     高教研究     决策参考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合理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


2021-06-17 12:29 汤术峰 点击:[]

认定一流 引进一流

合理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

汤术峰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和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探索现代化办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随着办学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个。中外合作办学助推实现教育资源供给多样化,满足了中国学生不出国门享受高质量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在蓬勃发展中也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比如,还存在外方教育机构负担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未能达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三分之一以上的情况;部分学校专业建设重复,缺乏长远规划;一些项目中外双方缺失实质性合作,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实现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指明了方向,对办学资源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明确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的内涵、评价标准与引进原则,以及合理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的意义

 

    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办学机构质量的提升和办学效益的发挥。一流教育资源的引进有利于办学机构打破原有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封闭的课程资源、单一的管理组织结构,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人才和各类教育资源,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近年来,一些成功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提升办学效益上成效显著。一批独立法人机构逐步形成了标杆,创立了独特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在国内外初步展露引领性成效。非独立法人机构凸显吸收、融合、创新的功能,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式方面坚持中国特色、促进国际融合,对中外双方高校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众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探索多样化育人模式、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也进入了融合创新阶段。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教育理念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参与教育国际竞争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利用好世界资源和市场,通过持续不断借鉴先进理念和引进一流资源,补齐短板,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内涵及标准

 

    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高水平的学科及专业、优质的课程和教材、领先的技术标准、高水平师资,以及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质量保障机制。中外合作办学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对国际教育资源的引进,我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将所开设的课程和引进的教材报审批机关备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指出,“要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牢牢把握好审批入口关”,“今后教育部审批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将以外国教育机构是否为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知名学科专业及著名教授等作为主要依据;对于外国教育机构在国内已举办同类合作办学项目或拟办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在国内较为集中的,以及申报的收费标准明显偏离办学成本的,原则上不予批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指出,“鼓励在国家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以及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与外国教育机构确具优势的学科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上述文件从国家政策引导和各类办学需求的角度对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容和目标进行了阐述。从文件内容可以看出,是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否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办学需求是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引进的重要标准。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办学需求的变化,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相应的评价标准也会不断提高。

 

    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要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出发,牢固树立高标准意识,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确保一流教育资源引进效益最大化。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我们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遵循。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中外合作办学具有涉外办学的特殊性,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课程教材和教师等境外资源引进中更加需要把准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树立意识形态和教育主权安全意识,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好政治关、思想关。

 

    坚持一流标准。高标准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不断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资源准入标准,通过科学研判和严格审批,提高合作办学门槛,切实引进一批世界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引进更多高水平师资,这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提升办学水平的核心要义。

 

    坚持适用性原则。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引进要坚持以我为主,将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结合办学定位和发展水平,提高资源引进的适用性。从宏观管理层面,各级政府要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需求出发,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在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布局等方面统筹考虑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引进规划和布局。从学校办学层面,要坚持优质性和适切性相统一,从自身办学定位和学校特色出发,合理选择合作对象及优质教育资源,体现优势互补。

 

    坚持引进吸收和融合创新相统一。在资源引进中,要本着优质是基础、融合是关键、提质增效是目标的观念,始终将资源的引进、吸收、融合乃至创新贯穿于合作办学的全过程。在合作办学中,要重点强调资源融合的关键作用,做好中外双方的理念融合、课程融合、师资融合、管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一流教育资源引进的效益。

 

    合理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完善合作办学机构党组织设置。在资源引进中,有效发挥党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特别是要把好课程、教材引进及使用的政治关、思想关。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教材管理的政策规定,建立并完善各级监管部门和办学机构引进境外课程教材审查机制,选好用好教材。加强党组织在学校课程教材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外籍教师和管理人员引进、涉外网络舆情中的政治引领和监督指导作用。

 

    科学规划一流教育资源引进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引进全球布局,扩大合作办学国际空间。突破以往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聚焦发达国家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并探索引进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独特作用的沿线国家优质资源,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加强合作,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区域开放战略,通过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海南、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及雄安新区等一批教育开放新高地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引进工作。

 

    打造多层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体系。贯彻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世界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国际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办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进基础研究、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世界一流学科专业、一流师资,培养更多国家急需的高端创新人才。引导地方高校和职业院校根据地方和学校发展需求,引进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教育阶段,重点在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创新、师资培养等方面引进优质资源。

 

    建立多元化一流教育资源认证标准。加强政府间合作和认证评估机构间合作,支持建立第三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认证机构,开发适合国情的境外教育资源认证体系。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层次合作办学目标,建立多元化国际教育资源认证标准。加强区域和国别教育情况研究,及时准确把握各类引进学校项目、各种课程资源的基本情况。对拟引进的境外资源从其境外课程体系、学科专业水平、教师资质及教学水平、教育管理模式、办学声誉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前置评估。结合中方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开展资源融合风险前置评估。通过质量认证和风险评估把好资源质量入口关。

 

    完善办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完善现有办学质量监测评估机制,监测评估重点聚焦中外合作双方资源融合程度及办学效益。进一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合格评估的覆盖范围。建立省市两级办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将职业教育、高中及非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纳入常规性监测评估。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信息和评估结果公开制度,强化舆论监督。进一步完善基于评估结果的中外合作办学退出机制,及时终止违法违规办学和长期无效、低效办学,同时建立回溯研究机制和案例数据库,总结问题与经验。

 

    探索优质教育资源融合输出模式。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双方的各类资源融合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双方管理人员互派、教师互派以及学生交换学习等,加强中外双方学校人员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融合。合作开发精品课程,推进课改等项目,深化双方课程融合。通过培育和发展优质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不断提高融合办学效益。通过推广有效的合作办学经验和成功的办学模式,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修订工作,为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及完善退出机制、丰富合作办学模式提供法律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统筹教育、公安、外事、人力资源等管理部门职能,优化课程教材、外籍人员、国际学术交流等境外资源引进流程和机制。强化境外教育资源引进监管,完善监督管理架构和政策法规体系,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确保教育对外开放行稳致远。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下的北京教育对外开放推进策略研究”[AAAA18014]成果)

上一条:切实发挥研究生资助育人功效
下一条:国际教育如何服务对外开放新格局

关闭

 
 
 
  通知公告
 
  2024年5月27日—5月31日处...
  2021-2022学年度教职工考核...
  关于开展2022年研究课题立...
  关于开展2022年度优秀论文...
  公 示
  关于转发《关于评选表彰内...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3 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蒙ICP备05000415号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政编码:010018 联系电话:0471-4310795 传真:0471-43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