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     合作交流     统计工作     高教研究     决策参考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10年时间,如何完成从教学科研型向研究型大学转变,推进双一流广西大学强力“脱水”


2018-12-20 10:22  点击:[]

地方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时,如何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广西大学(简称西大)正在进行着自己的探索。近两年来,他们精减调整了16个硕士点和32个本科专业,减少了6个二级学院建制,加大了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推进了本科教学改革。他们的目标,是10年后成为一所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12月初的南宁,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一点儿也没有北方严冬的萧瑟。建校90周年校庆前夕,本报记者走进西大校园,处处听到的是如何甩干发展水分、增强发展动力的新鲜故事。

理顺  不能耕人家田荒自己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刘正东2015年受命担任西大党委书记,到学校后才深切感受到:一方面学校发展与党委、政府和老百姓要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投入少、办事难、欠账多等问题。为了建好广西大学,自治区“勒紧裤带”,在大幅增加学校经费、土地的同时,也对西大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曾任湖南大学校长的赵跃宇2017年2月受聘担任西大校长,花了两个月时间到各个院系调研。西大给他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有些乱”: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随意,统筹不够;学院各干各的,兴奋点大都在办班搞创收;教师收入比较低,学院之间差别较大,教师们意见比较大。

201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广西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广西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所“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对西大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怎么办?他们首先着手的是学科专业的调整,方向就是两个字:“理顺”。

具体解决办法是,每个学院原则上只能设一到两个学科,同一学科不能跨设在不同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应该相互支撑,学校所有学科专业构成共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同时,每个学院只能开设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不能“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与教育部学位办的师资归属要求也是相一致的。

按照西大“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三梁五柱”学科建设要求,通过凝练方向、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学科、聚焦优势专业。2017年,西大的二级学院由31个优化为25个;撤销一级学科硕士点、独立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及专业学位硕士点共16个,未来全校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在40个左右;撤停本科专业32个,通过优化及申办新专业,2018年继续扩大按大类招生专业,其中43个专业按17个大类招生。

以新的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为例,新学院由之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冶金学院、环境学院整合而成。合三为一,改变了原有的小学院、多学科的分散布局,学科体系由原来的七个较为分散的学科,整合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

校长助理童张法告诉记者,专业是教授的命根子,调整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像林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按学科分类应该是在土木学院的建筑类学科,不应该放在林学院。但这个是林学院招生最好的专业,教师和学生都表示反对撤销。为此,校长专门和教师进行了对话,最后撤了风景园林硕士点,保留了属于林学类的园林本科专业。

学科专业调整并不能只做减法,也要谋加法。发规处处长于文进告诉记者,围绕国家战略、学校未来发展和学校基础状况,在撤销16个硕士点的同时,在海洋学院、医学院设置了海洋科学与技术、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在撤停32个本科专业的同时,增加设置了东盟国家的小语种专业。

对标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西大过去长期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对什么是研究型大学缺乏深入研究。

2017年7月,校长赵跃宇带领学校人事、财务、教务、发展规划等部门负责人到湖南大学学习,把湖大的培养计划原封不动拿了回来学习研究。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不能是现在有什么老师就设什么课,而是必须完全从专业的要求来设计。

花了3个月时间,各个学院把培养计划初步方案做出来了。方案出来后,学校发现了很多问题,为了进一步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学校又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前后三轮同每个学院的领导班子和学科专业教授就学院每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也专门请了教育部高校教指委的成员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目前的文本。教务处处长邓文说,他们前后开了30多次专题会议,邀请了230人次的专家来审看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方案在具体做法上,一是紧密围绕办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特色办学课程。如东盟国家的语言文化、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文写作、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二是强化了基础课的地位,合理“增负”。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力学等课程不允许随意压缩课时和内容,难度也要提高。三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促进教师主业的回归。过去,电气、物理、机械、计算机等学院的计算机课都由各自学院的老师上,现在全部交给了计算机学院。

西大对部分教师有减免教学工作量的政策,但所有人都必须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学校要求教师申请职称之前必须通过教学督导团的教学水平评价,新入职教师不能直接承担教学任务,正式上讲台之前必须通过学校教学督导团的评议,教不好就不能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提高了要求,2017年西大取消“清考”,2018年全校有22%的本科生没有按时毕业。

为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西大已全面推动本科生二年级后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基本技能。学校在规划教师工作空间的同时,同步规划研究生、本科生的位置。2023年前要投入3亿元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支持保障条件,比如大学物理实验室有4000多平方米、投入4000多万元,设施条件国内一流,保证10年内不落后;新增1.69万亩农科试验用地,将投入2亿多元建设一流农牧教学科研基地。

加码  不能总在区内比谁是一流

西大的目标,是用10年时间使综合排名位列全国高校前60名左右,比现在提高近20名。达到这一目标,最难的还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水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部部长储祖旺参加了2017年对西大的本科教学评估。给他印象最深的,一是师资水平较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47%,而部属院校一般都在70%以上;二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欠缺,在他所检查的试卷里,学生们的综合题普遍答得不够好。

科技处处长廖小平告诉记者,过去西大长期定位于教学型大学,“211工程”建设中开始转型为教学科研型,在综合性改革上做了些工作,但在科研上对教师以奖励性为主,考评、晋升要求比较低。这与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还有不少差距。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公布,让西大找到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教师工作绩效不高。参与评估的学科中,西大正高职称和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比分别为39%和39.8%,比其他“双一流”建设高校都高出不少。在今年进行的前一轮聘期考核中,有800多名教师在整个4年聘期内无科研成果积分,占考核教师人数的近一半。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在西大当个教授“太容易、太舒服”了。

针对教师工作绩效不高问题,西大出台了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新政策,设立了教师新老双轨制。新轨实行年薪制和非升即走流动制,强化教师岗位聘期任务要求,严格职称申请的教学科研要求。老轨保持原有身份基本不变,但不能晋升晋级。老轨可以申请转入新轨,新轨不可以转入老轨。薪酬上,新轨比老轨高30%到40%;聘期基本科研任务上,老轨只有新轨的60%。

这一新政策在西大引起了较大的震动,特别是职称方面,基本上参考了“985”高校的要求,提高了申报门槛。比如新聘教授岗位,要有博士学位、国家项目和连续10个月的海外访学经历,许多人就觉得不公平了。“本来我2017年就能评教授,你这个条件一出,不仅我2017年评不上,这辈子也评不上了!”有人在网上发牢骚说。

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关键,也是高校改革的深水区。西大的多项人事制度从不少人质疑,到个别人发表情绪化言论,再到教代会以绝大多数赞成票通过,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深化、改革共识不断形成的过程。党委书记刘正东说:“我们在改革中大力推动学校政策取得最大满意公约数,同时让更多的教师明白为什么要改,如何改,改成怎样。”

西大还改革了职称评审办法。过去在自治区内评,西大是广西最高学府,通过率比较高。现在所有的职称评审都送校外“985”高校专家评审,让专家按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进行评价,给个综合意见。校内还有一个5人评审小组面试把关,2人是校长和分管人事的副校长,另外3人从学术委员会里选,学院的书记、院长不能参加。面试完了,5人根据申报人现场表现和外评专家意见,独立判断是否合格,当场宣布结果,4/5的人通过了才行。

人事处处长王宁章说,这个职称评审办法实行后,校内的整个风气为之一变。首先是打招呼的人基本没有了,因为知道打招呼也没有用;其次,强化了制度的权威性,必须4/5通过才可以,不复议;再其次,减少了投机的成分,校外的专家完全是从学术的角度来评判教师的水平,不看论文数量,也不唯项目和论文。今年有两个留洋博士都没有通过,这在过去是比较容易过的。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学校推动了学院岗位设置专业化。过去学院专任教师中,有的教师兼任学院秘书的行政工作,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中很多人填表、报账、买科研易耗品。现在,学校在学院设置专任教师岗位外,还设置了教授行政助理、学院行政秘书等岗位,引导原来教师队伍中不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部分教师申请非专任教师岗位,今年有130多人申请到非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目前专任教师岗位上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已经超过了65%。

当然,校方更看重的是新的人事制度对科研课题、项目和论文水平的提升作用。过去,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大多局限于地区项目和西部项目,缺乏冲击国家面上和重大重点项目的信心和勇气;从学术论文发表看,SCI论文数量偏少,SSCI论文严重不足。目前改革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教师履职尽责意识、投入本科教学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都提高了,现在本科生课程安排不用操心了;近两年发表SCI论文的增量大大超过了过去10年的增量;2018年西大引进的高水平人才数量已超过以往数年的总和,计划招聘100人,吸引了海内外博士1400余人报名;校内从老轨转入新轨的教师,也已超过100人。

地处西南边陲的西大,吸引和留住优秀生源是另一大难题。从人才培养机制入手,西大贯通了本—硕—博人才培养。对优秀的本科生,在保研后的第四学年,同步启动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学习;正式进入研究生学习一年后,对科研潜质优秀的学生通过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等方式直接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西大还把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同时,西大还出台政策,对部分农科类优秀学生实行后奖励制度,不用交学费可以在西大完成学士到博士的学习;2018级开始对博士研究生提供3000元以上的生活津贴。

十分凑巧的是,西大推进“双一流”建设中的改革,不少都在教育部随后出台的有关政策中得到验证,比如挤掉水课、取消“清考”、适当增负等。有人怀疑西大是提前得到了什么风声,党委书记刘正东笑着说:“我们哪里知道什么风声,只是把发展思路理顺了而已。”

上一条:华中科技大学 以本为本让“学在华中大”的品牌更响亮
下一条:省属高校精准扶贫二十大典型项目扫描

关闭

 
 
 
  通知公告
 
  2024年5月27日—5月31日处...
  2021-2022学年度教职工考核...
  关于开展2022年研究课题立...
  关于开展2022年度优秀论文...
  公 示
  关于转发《关于评选表彰内...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3 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蒙ICP备05000415号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政编码:010018 联系电话:0471-4310795 传真:0471-43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