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学人筚路蓝缕,世纪学府薪火相传。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太原理工大学,这所有着116年悠久办学历史的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在追求卓越中擘画新蓝图,踏上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让学校成为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生一流科研成果的教学科研“新高地”,实现科技资源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驱动“新平台”,与国际化衔接的合作发展“新纽带”,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并释放才能的高端人才“蓄水池”,太原理工大学扎根中国大地,以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五大战略”工程,“夯实基础、筑起高原、树起高峰”,统筹推进学科攀升战略工程、人才培养战略工程、科技创新战略工程、人才强校战略工程和国际化战略工程,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在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建设道路上行稳致远。
学科攀升战略工程——
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在学科攀升战略工程中,学校面向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企业重大需求,山西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重要指示要求学科整体实力提升。
要做好煤炭绿色高效清洁利用这篇文章,力争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层气勘探开发等方面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发展新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此,太原理工大学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高峰”学科,辅之以多个特色鲜明的“高原”学科支撑,构建“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学科群,力争使这一优势学科跨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辐射和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实力提升,使之成为支撑山西煤基产业转型发展的主体技术创新力量和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基本满足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对煤基领域创新型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的需求。
同时,为适应山西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实施煤炭产业转型、大力培育非煤产业的新形势,学校主动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不断孕育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引导传统特色学科向现代煤化工、煤层气、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环保节能、新能源汽车、信息服务、物联网等领域拓展,促进传统学科与相关学科联合,发挥多学科协同作用。
一流学科建设既要接地气,也要攀天梯;既要提升优势学科、突出学科高峰,又要凝练特色学科,打造学科高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优势、对接需求,重点突破、形成梯度,压缩“平原”、多建“高峰”。山西省作为国家确定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目前正进入转型综改的攻坚期、深水区,以煤炭为主导的产业链在转型升级中遇到诸多世界性科技难题,面对新挑战,太原理工大学基于长期以来在煤炭开采利用方面的学科优势,先后构建了煤层气、煤机装备、能源与电气工程三个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为区域经济转型“雪中送炭”“靶向输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去年以来,学校主动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阳煤集团、晋煤集团、同煤集团、潞安矿业集团、山西华翔集团、太钢集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等多个单位开展了产学研对接,力求精准发力,切实提高学科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
为完善学科建设机制,提高学科管理水平,学校大力推行学科建设院长负责制,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在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学术评价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实现了行政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同频共振;学校出台《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有效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大幅提高了学科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为学科建设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职称评聘、国际化交流、高水平成果获得者建设经费奖补等方面向“一流学科”建设倾斜,出台多项激励政策,打造“学科特区”,力求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共促一流学科建设的强大合力。
自学科攀升战略工程实施以来,学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3个学科入选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省“1331工程”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省“1331工程”特色学科。在最新的ESI学科排名中,工程学、化学、材料学稳居全球前1%;2017年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共有19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0%,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5%,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全省仅有的一个进入全国前10%的学科。
人才培养战略工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人才。太原理工大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深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力探索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入心田”,稳步推进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
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同时,太原理工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发力点,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提出了以区域和行业发展为导向、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为基础、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模式,按照“试点先行、树立标杆、全面推动”的原则稳步推进,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监控体系建立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在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特色、提高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截至目前,共有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8年学校又有7个专业的认证(评估)申请获得教育部门正式受理。
在认证工作推动下,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3年来,学校获批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优势专业6个,在近期发布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位居全国同类专业排名前5%,且获评5星专业,彰显了学校在工程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的进步。
学校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创新基因”深植于校园文化,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普及教育、实践教育,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资源集聚、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五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智群落+竞赛育人”“创新平台+科研育人”“创意工坊+实践育人”“创客空间+协同育人”“创业苗圃+生态育人”,通过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生态育人立柱架梁,支撑创业实践形成生动局面。新组建的创新创业学院,构建起以“云顶”ICT、“畅逸”文化创新、“匠坊”工程应用三大引领示范区,38个校级双创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创业生态圈。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9项,共有355个实验室开放项目结题。近年来,共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别及省级奖2202项,累计参与师生近3万余人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3—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300》排行榜中,以总得分77.82分、获奖次数148项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国第44位。学校还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山西省首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以及山西省仅有的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在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中,专家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太原理工大学长期植根三晋大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在煤化工、矿业工程、新材料、高端装备、建筑、水利、电力、环保、工程力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为国家、行业以及山西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推动山西高等教育事业振兴崛起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排头兵和示范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战略工程——
全面提升科研实力
科技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根基,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双一流”为数不多的“显性”指标,更是“双一流”建设的切入口。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协同创新,促进各级各类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为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这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科技创新战略工程实施的终极目标和持续发力点。
围绕这一战略,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山西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现实需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教融合,聚焦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和大成果。在国家重点项目、科研项目进账经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培育国家级别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省部共建国家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发力、持续推进。
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精准服务和组织大项目的能力,学校将科技处改制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在协同研究、管理优化、学科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2017年,学校竞争类科研项目经费进账突破2亿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4项,5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批直接经费为5795万元。与2016年同期相比,基金立项数量增加34项,立项直接经费增加2055万元,重点项目立项数和直接经费总数均创造历史新高,连续5年在山西省高校蝉联首位。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SCI文章发表数量成倍增长,稳居全省高校之首。
学校还主动跟踪研究、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提升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表面等离激元热电子探测器研究项目”获得欧盟“地平线2020”“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行动计划”卓越奖;“纳米改性聚苯硫醚纤维应用项目”荣获纺织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通过专利许可成功推动了一家上市公司;“民用洁净焦炭关键生产技术”从根本上解决民用散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是我国清洁能源的重要补充,目前推广到华北4个省的12个地市;“煤层气/煤炭衍生品生产金刚石装备及技术”小型化生产的部分工具级、热沉级金刚石产品已经被国际知名公司使用,高端产品已被国家军事行业应用,实现了煤炭变钻石的高端转化路径。在软科2018中国最好大学成果转化排行榜上,位居第5。
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聚集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构建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团队培育体系,推进国家科技平台培育工程、国家团队培育工程、国家科技奖培育工程;加强校级科研公共平台建设,促进资源整合、规范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提升校院两级研究测试硬件支撑能力;发挥多学科优势,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研发实体,搭建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构建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转移制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这一系列举措,使太原理工大学不仅夯实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而且在为山西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强大动力的道路上走得越发坚实。
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学校“体现地方经济特色更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更直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更紧密”的办学特色,这正是学校扎根中国大地、扎根山西大地办学的更显著特征。学校的“一流”就是要做好“扶需”这篇文章,把人才、技术、成果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为国家和地方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人才强校战略工程——
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如何打好“双一流”背景下的“人才攻坚战”?太原理工大学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一流人才,才能建设好一流学科,因此,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提高引进人才数量和质量,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快构建一支层次合理、结构科学、能力突出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初步形成了学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衔接紧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带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方面,学校采取多种方式的人才引育策略,先后聘请17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特聘教授。2017年,校长黄庆学教授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学科带头人引进方面,打破引才标准“一刀切”,实行人才分类引进和培育,让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高层次人才群体成长为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学校依托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山西省“百人计划”等人才类项目,成功引进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名和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11名。从2010年至今,学校先后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700余名,特别是近两年引进博士260人,使学校教师队伍的博士化率提高到了现在的62%。在提高教师博士化率的同时,具有海外和“985”高校学习背景的教师人数占比也提高到了29.06%,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
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学校不断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育力度,发掘具有潜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学生培养、教学科研、业务培训、职务聘任等方面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促使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此外,还不断加快实施优秀领军人才发展计划,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要,支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组建学术团队,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加快实施优秀骨干人才支持计划,选拔优秀中青年学者予以持续支持,使其潜心学术,尽快成长为本学科方向的拔尖人才,先后有5支团队成功入选首批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为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杰出人才,学校每年出资300万元,选派50名45岁以下青年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访问和交流,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集聚和成长的环境。
学校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支持科研人员参与山西综改第一线,促进山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并对被选派入企服务的干部教师予以支持。同时,学校设立流动岗位,欢迎并鼓励校外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来校兼职,扩大产学研合作基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技协同创新。
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促使学校持续涌现出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团队带头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除新增获得省级以上各类人才项目和荣誉称号外,在科研经费、项目、论文等科研指标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国际化战略工程——
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长期致力于构建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管理新机制,搭建国际合作、跨文化交流平台,聚焦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学生,形成具有国际声誉的科研成果,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实现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建设目标。
在教学国际化方面,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境外培养计划,丰富教师的海外经历,加大国际教师引进力度,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资源,加强全英文授课课程与全英文专业建设,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国际化。培育和举办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探索境外办学。利用国家、省筹、学校资助等多种经费,支持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留学、合作研究、参加会议、交流访问。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2015—2017年间,获批10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引进高端外国专家15名,聘请外国文教专家37名。学校承担着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牙买加西印度大学莫纳分校孔子学院的建设工作。目前,两校在校生600余名,满足了所在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海外知名度。
在科研国际化方面,搭建国际科研合作、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聚焦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大幅度提高国际合作项目经费入账额度,举办、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科研成果,整合组建了国际知名的学科及研究团队,加快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在学生国际化方面,完善了学生海外学习支持与激励政策,制定了学生国外学习学分认可办法,提高在校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的比例,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同时,稳步扩大国际学生规模,着力优化结构,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注重打造“留学理工”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省、学校各类国际学生专项奖学金的引领作用,不断扩大国际生招生规模,稳步提高培养质量。今年3月,学校迎来了首批欧洲留学生,法国文化部管辖的、久负盛名的法国巴黎高等艺术学院9名法国留学生,来到学校艺术学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将在陶瓷艺术、髹漆艺术、中国画、书法及中国艺术史、艺术品投资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学习,促进中法艺术互融。
此外,扎实推进深层次、实质性的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国际化办学全球格局。与境外134家单位签订了交流协议,遍布全球五大洲,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11所,国际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占比38%。积极参与多边教育合作活动,分别于2016年、2017年加入“中俄工科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
三晋大地古风流韵,世纪学府育英撷华。回望过去,理工大人奋力拼搏,铸就了辉煌成就;翘首明天,世纪学府砥砺前行。在“双一流”建设新的历史征程上,太原理工大学将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五大战略”,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把学校打造为创新驱动的新平台、科研教学的新高地、社会服务的新纽带和高端人才的蓄水池,用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精神,为创建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而不懈奋斗!(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玉程校长黄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