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长撵不上路长、路长等不及情长”,博士5年居深闺、一说婚礼两行泪,单身难题如何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小和尚听经,有耳无心”……研究生上思政课,头难抬、脑难动问题如何解?“手握戒尺踱步实验室”,“严导师”如何成为阔论天下、点拨迷津的“大先生”?
……
这些经常活跃在百度贴吧中戏谑研究生生活的帖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不少研究生科研生活中的困惑。如何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硬招”。
1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
“这门课很有趣,让我重新认识了‘政治’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博士生重新走入‘政治’和‘马克思’领域。”“从老师和不同专业同学身上汲取了很多观点和思路,为我在博士生涯中遇到的问题作了良好的策略指导,同时也让我跳出了思维小圈,能够站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宏观角度认识自己的课题,重新规划自己的目标。”博士生李家强等人纷纷为思政课点赞。思政课为何能够如此火爆,深受研究生们热烈欢迎?
在思政课建设中,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根据每位老师的研究专长对每一个专题进行深耕细作,确保每个专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紧密结合国情、社情、校情,让思政课不但“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研究生思政课既要‘顶天’,即要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将政治语言转换成学术语言,引领学生站在宏观的高度去审视问题;还要‘立地’,服务学生成长,即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战略规划等与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思政课指导服务学生们的成长。”“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认真讲好每一堂课,让每一名学生都要受教育,有所收获。”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主任谢永梅教授说。
课堂上,她除了教好教学大纲的规定内容外,积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法治建设、互联网+、中东格局、美元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博士生课题研究等开放式课题研究,提倡讨论式、辩论式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作报告,大家一起交流讨论,教师辅之以指导与引导,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作用,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坚定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也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提倡专题讨论、小报告等方法和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让思政课变得生动、富有内涵与生命力。
近年来,哈工大党委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大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投入,围绕曾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首名、全国思政课影响力标兵人物,入选中央宣传部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奉臻等思政课名师组建“名师雁阵”大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开展中央领导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支部、进头脑”工作,深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教育教学,实施“大班授课—课堂讨论—课后小作业”授课模式,不断完善多角度、多途径、高密度、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师+”模式,让研究生拥有领航人生的指南针,也延续了哈工大1952年率先在全国理工科院校成立政治课教研室、开创我国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先河的光荣传统,真正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为更多研究生打下了一生受用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基础。
2她是我的导师,也是我们的支部书记
一个月前,民主评议会后刚刚整理好的《党支部自评表》上赫然写着两条意见:评议和自评是在“搞形式”,支部的学习活动“没用”“没必要”,这让支部书记赵巍老师皱紧了眉头。
哈工大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师生联合党支部开完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会议后,在统计《民主评议党员测评表》时,发现有两份评议表在“意见和建议栏”中出现了“不以为然”的声音。
“这样的思想问题,必须要严肃纠正!”紧接着,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如实通报、逐份宣读了自评表“意见和建议栏”内容,对两份存在认识错误的意见公开进行了严肃批评,两名“涉案”党员也主动站了出来,承认了错误、接受了批评。第二天,支部又针对此事开展了“辣味十足”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两位党员再一次接受了“精神自检”和“信念洗礼”。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支部书记,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教师党员要引导学生做到不功利、不懈怠、不随波逐流。”支部书记赵巍老师的一番话,道出了他们长期以来实施“教师+学生”支部组建模式的好经验:教师把舵导行学生,学生活跃激活支部,师生搭配,支部建设有深度、有活度、有黏度。今年,“教师+学生”模式将在哈工大全校研究生党支部中铺开。
“党支部是分布在教研室、实验室、教学科研团队、学生班级的‘火车头’,也是党联系和团结师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依托。”中央领导对党支部作用发挥的期待成为哈工大研究生党支部模式创新的行动标杆。在哈工大,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多,“榜样+支部”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藏族研究生党员曲拥措姆是哈工大少数民族学生榜样的一张重要名片。2014年9月,在学校党委支持下,曲拥措姆建立起了专门引领服务全校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工作室,和校团委建立了师生联合党支部。“党支部建起来后,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工作大有起色。”曲拥措姆兴奋地讲着支部少数民族孩子们成长的故事。基础学部党总支、外语学院教师党支部、计算机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数学系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纷纷前来结对子,快速开垦出了一片“学业帮扶、生活服务和思想引领”的育人沃土。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迅速攀升,2016级学生各门课程均创历史新高,多门主干核心课程实现零补考,支部的经验受到中央领导批示并已在全国高校推广。
如今,“大师+支部”“项目+支部”“榜样+支部”“创业+支部”遍地开花、吐露芬芳、屡结硕果,“+支部”也让研究生拥有带动前行的火车头。截至目前,哈工大已组建协同攻关、创新创业、互帮互学等支部10余类、300多个,以此为基础年均开展研究生党支部活动创新立项200项,进一步释放了研究生党支部结构优化后的育人潜力。
3大先生口中的“论语”经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信”篇章的句子从能源学院先进动力控制及可靠性研究所大组的交流会上传了出来,讲座的主讲人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于达仁教授,他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磁聚焦霍尔推力器空间应用的联合研发人之一。他经常做的,不是给学生讲大道理、提死要求,而是通过《大学》《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剖析讲授,从认识的根本层面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礼义廉耻”、什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哈工大,很多导师都把实验室的组会、讨论会变成“信念课”“理想课”,不甘做“经师”,而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人师”。
“同学们出现学习上不够努力、思想上放松自己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缺乏学习动力,缺乏为民族兴盛、国家富强而努力拼搏的历史使命感,由于心中只有个人设计而无国家民族命运,必然没有克服困难的动力,也缺乏刻苦努力、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廷权教授曾在一次与学生的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这样说。
作为哈工大热处理专业的创始人之一,雷廷权教授有着雄厚的理论基础、精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学术作风,同时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用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培养出一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培养出中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首位博士,也将哈工大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建设成为首批国家重点专业。
在哈工大,像雷廷权、于达仁教授这样的导师有很多,他们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和“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要求深深地融入在导师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导师育人的根本所在。
为什么哈工大的导师会有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恰恰是因为哈工大牢牢把握住了导师们进入育人岗位的重要环节,“入口关”“培训关”“评价关”,每一道关口都是对导师职责认识的深化与提升。“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上好课是首要职责”“从走上讲台到走到心灵”这些在哈工大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为师之道”,经常出现在哈工大博士生导师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中,出现在学校教代会报告、党代会报告的任务要求中。为了引导导师能真正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哈工大坚持“导师+学识”“导师+思政”“导师+为人”,先后制定出台了《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青年教师发展工作方案》《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等一系列“铁规格”,也实施了“教师李昌奖”评选、“立德树人典型”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教学节”“教师节”先进表彰等一系列“软方法”,使导师们把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育人理念和价值坚守、把“铁将军把门”的铁面无私和微言大爱、把“压担子、搭梯子、拔尖子、摘桃子”的诲人不倦和敢为人梯用细水滴灌的方式浸润到学生心田。
“导师+”,让研究生拥有塑造人生的大先生。“作为老师,怎样做到功夫到家?就是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思想过硬,学习合格的优秀人才,决不能为国家培养一个不合格的人才!”哈工大老校长李昌对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阐述真正道出了哈工大教师身上的那股子狠劲儿、拗劲儿,也成为哈工大导师育人的精辟表述和点睛之笔。
4情长路更长,路长情更浓
“我俩是在读硕士的时候认识的,本来都想读博的,但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我不得不回老家工作照顾双方父母,他继续在学校读博,如果没有学校办的这场婚礼,我们结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衷心感谢母校给我们提供了一场终身难忘的婚礼。”提起集体婚礼,校友陈美璘总是幸福溢于言表,她和丈夫何清龙是哈工大第二届集体婚礼上的一对新人。在哈工大,和他们经历相似的博士生新人还有许多。博士生就读时间长,科研任务重,同时面对来自社会、就业、家庭、情感等多方面压力,哈工大采取“问卷+座谈”的方式积极了解需求,并予以快速精准解决,举办集体婚礼就是博士生在新生团队训练中提出的建议。
5年来,已经有39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人相识、相知、相恋、终相守在哈工大,在母校、导师、亲朋和同窗见证下,演绎了一场场真正的“高精尖”结合。“情定母校岂甘鸳鸯戏浅水,胸怀家国自当鸿鹄击长空”,他们希望通过母校印证他们爱情坚定不移的同时,更集体将“肩负国家的希望”纳入他们的爱情誓言。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多年来,哈工大构建了从生涯融入、生活补贴、家庭关怀、健康医疗到安全保障等全程全方位研究生“服务”体系,打造“服务+”模式,努力将思政工作这块“盐”溶解在提供研究生成长成才所需营养的各种“食物”中,努力让研究生拥有无忧成长的家温暖,让思政工作多一些“味道”、多一点“温度”。
关怀的温度暖人心田,“国家刚刚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学校就马上补发了津贴,而且比国家报告里说的多发了两个月。真的挺感动的。学校为我们解除后顾之忧,让我们专心搞好科研,多出成果,也多为国家作贡献。”2017年春,机电学院2015级博士生宋健民,在得知学校又一次提高了博士生待遇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值得一提的是,哈工大上一次提高博士生待遇也只是在4年之前。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哈工大大幅度调整博士生4年的津贴总额度。调整前的津贴总额度是7.1万元,调整后的津贴总额度为11.4万元,增加额度为4.3万元,增加幅度达到61%。哈工大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甄良教授表示:“学校四年内两次提高博士生津贴总额度,有效改善博士生待遇,是学校从博士生根本利益出发所实施的举措,这可以让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使他们能够潜心科研和学习工作。”
“困难不怕,哈工大是家”,从研究生入学前复试心理测试,到入学初4000名研究生团队训练、两馆参观、安全教育、心理测评等8轮次的全覆盖“融入”教育,从困难学生入学“绿色通道”,到年均为困难学生下拨近30万元的困难补助,从出差进行科研实验室年均2000余份因公外出保险,到毕业季提供3000余人次的论文检测……家庭的气息沁人心脾,哈工大“360度”的人文关怀,让校园中充满了家庭的气息。同时,哈工大也十分重视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博士生在忙于科研和学业的同时,很可能会忽视身体方面的一些疾病,为了对重大恶性疾病实现预警和防治,自2014年以来,哈工大定期为全体三年级博士生进行体检,内容包括癌胚抗原、腹部彩超等,还为女生增加了相关项目,累计为2263名博士生进行了体检。
“我们高年级博士生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定期做体检真的很有必要,不得不说,咱得为学校的这项贴心服务点个赞!”博士生王宏光跷着大拇指说。
5把论文写在祖国繁荣的大地
在与哈工大相隔万里的云南宁蒗,不时地会传来这样的声音:“老师,您还会再回来吗?您一定要回来!”“您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我将永远记住您,您也不要忘记我。”这些令人感伤的话语不是剧本里的台词,而是每一届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结束支教工作时孩子们写给他们的留言。山西浮山、西藏拉萨、云南宁蒗、四川宜宾、新疆阿勒泰、陕西扶风、广西金秀,遍布大江南北的支教地闪动着十数届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的身影。
15年来,208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薪火相传,带着青春热情和哈工大精神,扎根西部土壤,用自身的青春奉献和扎实学识,在18000多名西部孩子的心中播下梦想、播种希望,用实际行动促进支教地教育发展和理念提升,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近50万小时。
“把青春投入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把论文写在祖国繁荣的大地”,铮铮誓言响彻研究生开学典礼现场上空,也把哈工大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四个正确认识”的形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哈工大把社会这个大课堂作为思政课“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坚持用制度引导实践育人作用发挥,印发《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社会实践学分实施意见》,将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3学分划分为课堂讲授2学分与社会实践1学分,将博士生培养“必修环节”中“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共享1学分,推动社会实践定义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实现了硕士生社会实践的“全覆盖”。“实践+”,让研究生拥有了心忧天下的大情怀。
“研行东北大地,我们怀着敬意重走抗联路,亲历革命路程、感悟红色精神、回顾党的历史、传承信仰荣光,体验后方知幸福生活得之不易,祖国,请待我早成栋梁。”这是2017年寒假哈工大研究生“红色之旅”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宋洋的感言,很多研究生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这样充满正能量的文字,获得了满满的点赞,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在红色革命圣地的实践之中坚定了理想信念。
从革命老区到祖国边疆,从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新企业到西部的航天发射基地,从50个校企合办社会实践基地到育人功能凸显的校内“三助”岗位,从百博名企行到优秀博士生国际交流计划,从连续开展11年的研究生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活动到覆盖近1000个班集体的研究生班级立项,从新生骨干近120000字的“哈工大功夫”调研报告到研究生“科学之旅”社团活动12年坚守、覆盖近75000名中小学生,哈工大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足迹遍布全国,还搭建了“校内+校外”“国内+国外”“暑期+寒假”“基地+项目”“组织+社团”等多层次、全地域、全时域的“实践+”育人平台,提供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供研究生选择,形成了思政课“第一课堂”与实践育人“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新路子,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这里是哈工大博物馆,展出的是哈工大的辉煌;我们是哈工大学子,展示的就是哈工大的风貌……参观者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哈工大的故事,还有哈工大的精神以及学子们对母校的感情。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博士研究生、曾任哈工大研究生会主席的王锐这样说道。以研究生为主题的博物馆讲解队在开馆近7年的日子里,学生讲解队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接待了中央、省、市领导,国内外校友、校内外师生以及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近8万人。他们通过一件件展品的讲解向来访者娓娓道来那历史人物的神采飞扬、那学校变革的磅礴力量,学生讲解员们将弘扬哈工大精神的责任铭记于心,将讲述哈工大的故事落实于行,在一次又一次的背诵与讲解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