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     合作交流     统计工作     高教研究     决策参考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江苏大学的“农”字情怀


2015-12-07 15:49 郑晋鸣 点击:[]

 

11月20日,在2015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江苏大学“射流自吸式柴油机(汽油机)—泵直联机组的研究”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此项目的实施填补了国内该类产品的空白,打破了长期由国外垄断的局面。 

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的高校,自诞生之日起,江苏大学的研究项目便与农挂钩、研究成果为农服务,担当起“泽被黎庶、厚生丰民”的历史使命。 

不改初心的农机情缘

“农”字写来只有寥寥几笔,践行起来却要付出薪火相传的艰辛。很多人认为农机专业是大冷门,江苏大学却在近几年相继恢复了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农业机械化工程两个“农”字专业的招生。谈及原因,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范明说:“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增机、减人’阶段,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江苏大学农机专业势必要继续发光发热。” 

心系“三农”,是江苏大学的本色。20世纪60年代,江苏大学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拔地而起,走出了全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为34个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农机管理与技术专家。 

时光荏苒,江苏大学紧跟时代潮流,现已发展为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但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却说:“学科专业越办越多,但学校‘阔’了却没有忘‘本’,始终坚持‘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办学特色。” 

“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江苏高校首批协同创新中心;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成为全国唯一以研究水泵为特色的国家重点学科……如今,江苏大学已成为我国从事农业工程领域科研、教学人员最多的高校。 

绵延不绝的农机精神

江苏大学师生传承着“责任、创新、实干”的“农机精神”,一批批科研人员前赴后继扎根农村,与农民为伴,与土地长守。 

有一段时间,我国农机专业深处“寒冬期”,科研经费得不到支持。眼看着许多农机科研人员另谋出路,学校教授李耀明却下定决心,要做一辈子的农机研究员。他常年奔走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部、省级纵向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4本,获批国家专利4项。11月3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李耀明团队牵头申报的“高效能稻麦油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与装备产业化”荣获创新金奖。“坚持农机研究是一种信念,能够服务农民,推进中国的农机化是我的责任,也是义务。”李耀明说。 

“服务‘三农’,农机先行。农机研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绵延不绝的农机精神也成为科研人员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扎根基层的重要支柱。”江苏大学农业工程研究院院长毛罕平说。 

服务三农厚生丰民

“高校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养在‘深闺’,而应真正服务农业,走向农村,造福农民。”范明说。 

“这些‘大家伙’功用可大了,能够实现水稻从收割、运输、晾晒、加工直至摆上餐桌都‘不落地’。”看着面前这19个高高的筒状设施,江苏省镇江新区富农农机机械化合作社董事长魏云烽充满自豪。魏云烽口中的“大家伙”其实是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镇江新区携手共建的田间粮食烘干系统。“多亏了这个系统,4000多吨水稻只用了不到1200平方米的烘干仓就完成了晾晒,如果采用传统晾晒方式则需要配套600多亩土地。” 

近年来,江苏大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现代农业装备研究与开发应用工作。学校已开发出50多种农业装备产品,被国内40家以上厂家转让采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 

上一条:用科技与奉献助老乡脱困
下一条: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启动 突出公平公正

关闭

 
 
 
  通知公告
 
  2024年5月27日—5月31日处...
  2021-2022学年度教职工考核...
  关于开展2022年研究课题立...
  关于开展2022年度优秀论文...
  公 示
  关于转发《关于评选表彰内...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3 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蒙ICP备05000415号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政编码:010018 联系电话:0471-4310795 传真:0471-43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