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     合作交流     统计工作     高教研究     决策参考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2013-04-18 02:45  点击:[]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实践结果,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发展视野,国际化人才,培养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

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政府出台系列文件,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

为了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1月26日正式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规定》的颁布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走上了依法办学和管理的轨道。此后国家即颁发了不少法律、政策,对教育国际化的工作进一步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人才培养模式多样,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国已形成多种国际化办学模式。例如,“引进课程培养模式”“双学位培养模式”“学分互认学生交流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模式”“国内学历教育+国外执业资格教育培养模式”,等等。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有严格的招生程序、灵活的培养方式、多样化的出口途径的特点。

3.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国际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许多高校直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以英语或双语进行教学,加快课程整体的国际化程度。国外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更新快,体现时代的发展,该类教材的使用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如加拿大CGA完整的教材体系和在专业会计领域的领先地位获得了国内高校的普遍认可。在中国开展的ACCA教育也是引入了全套的英文原版教材。国外出版的高校教材在主教材之外,还配有完整的教学辅助材料作为课件配套体系,用以节省教师备课和准备材料的时间,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4.教学方式努力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许多高校尝试着借鉴国外教学经验改进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努力加强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实践学习、科学研究、创业训练等培养环节,学校还特别强调实践性环节,密切教学与社会的联系,教师也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监测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5.人才主体自我发展,拓展了自身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目的更加明确,创新、开放、国际化特征逐渐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共同特征和核心内涵,学生们积极参与英语辩论赛、外语技能比赛、口语大赛等活动;开展校园艺术节,用外语表演各类节目;与外教、留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交流活动,等等。在校外实习机构,学生们参与许多外资、外企的实际工作,熟悉工作特征和方法,把课堂所学直接用于工作和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高等教育国际化具体手段包括: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与规则,从本国本校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计划,扩大人员交流数量;调整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加强外语教学,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加强信息交流和网络、学术期刊等基础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实现本校与其他国家学校之间的学分、学历与学位的相互承认;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挣,努力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等。

1.不断更新观念,强化教育国际化意识

教育观念国际化就是要将本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国际社会的视野而非一国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进行考察,从而确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乃至具体的教育措施。更新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科技和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和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培养在全球范围内就业的人才。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国际化会带来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会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其实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种外来腐朽文化侵袭。

2.加强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国际化需求

在专业建设中,应积极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被国际执业机构认可的专业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学校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继续强化优势学科,采用信息化、学科交叉、调整合并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等多种途径,改造、更新传统学科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定位,形成体现学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中,加强同行业、企业乃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现代化,以国际化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改革课程结构,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

课程国际化已经成为实施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主要手段。高校开设的传授国际先进技术和应用技术的课程、外国语言与文化、跨文化研究、比较研究等课程都属于课程国际化的范畴。

课程国际化的基本措施包括:改造旧课程和增设新课程相结合,促进教学内容国际化;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国际交往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扩大国外教材的使用比例,推行双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超前性,使高等教育更加贴近现实世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引进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执业资格证书课程,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4.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流国际化师资

教师队伍国际化是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面向世界知名学府招聘知名学者任教,这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的有力措施,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在一起,形成不同文化的碰撞,有利于知识的创新。高校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学习和吸取大量新知识,了解和接触当代最新学术动态和实验设备,从而获取国际经验。

5.改进教学管理,构建国际化管理体制

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是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创造性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要适应国际化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必须进行重大改革,特别是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以免制约了各高校开展国际合作的灵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上,应引进国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性管理体制,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与国外相应院校相匹配或可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方法等,使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参与国际认证,尽可能多地执行国际通用标准,以促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位、学分、证书互相承认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推行根据学生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学制等弹性教学模式,吸引国内外优秀学生。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调动外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聘用效益。

6.加强合作交流,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

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援助等。高校通过交流与合作,从人类文明的层面上,寻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寻求促进各国教育共同发展的文化动力。

上一条: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闭

 
 
 
  通知公告
 
  2024年5月27日—5月31日处...
  2021-2022学年度教职工考核...
  关于开展2022年研究课题立...
  关于开展2022年度优秀论文...
  公 示
  关于转发《关于评选表彰内...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3 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蒙ICP备05000415号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政编码:010018 联系电话:0471-4310795 传真:0471-43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