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跨越的十年
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
内涵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2021年,这一数字是57.8%。
近十年,27.8个百分点的提升,记录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5月17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教育这十年”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
“双一流公布!我们入选啦!”今年2月,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公布,山西大学置顶了学校跻身“双一流”名单的微博。除了一批新面孔进入外,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最引人关注的地方莫过于提出,淡化身份色彩和“帽子”,避免在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鼓励高校探索自主发展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以数量规模为追求的外延式发展,进入到了聚焦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产生了整体性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活力不断增强。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一批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逐步形成。2017年1月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大步走上了坚持特色发展、强调多样化探索、追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这些年,浙江大学坚持系统内涵式发展理念,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全面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将128个本科专业优化调整为了91个,还围绕国家战略需要,新设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复合专业。
浙江大学学科专业的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一抹侧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
4月15日,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教室里,重庆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的师生依托在线平台共上“工程经济学”课程。课间休息时,新疆财经大学学生杨薇薇“喊话”,以后也想考重庆大学研究生。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重点建设策略,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高等教育投入增加与区域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协调并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深入推进,教育部自2012年起先后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慕课西部行”计划等,提升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教育部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有效提升了共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能力。
去年,青海大学牵头申报的“西北村镇综合节水降耗技术示范项目”成功入选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是青海大学承担的第6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以前援建高校“拉”着做,到如今“以我为主”主动做,青海大学内涵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从一所西部普通高校到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青海大学“三级跳”的背后,彰显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重大变化和高等教育活力的不断增强。
奋进的十年
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高校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燕园初夏,未名湖北岸,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师王超、王振富、李智强和对分析方向感兴趣的本科生边吃边聊,“午餐会”成了本科生选定导师、课题,参与科研的“前奏”。
“近年来,大量优秀的学生不再出国,而是选择本土深造,因此我们从软硬件等诸多方面入手,以本科生科研、本博连读等为切入点,为本土化培养一流数学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持。”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教育部全面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进一步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目前,我国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了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的创新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累计吸引1万多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近年来,教育部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四新”建设为推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打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连续举办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推动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育人质量。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春夏之交,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五佛乡兴水村的村民陆续投放今年第一批南美白对虾虾苗,这让负责苗种和养殖的技术员、甘肃农业大学2019届水产养殖学专业毕业生徐振兴格外振奋。这里是甘肃农业大学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双创特质人才的实践基地,也是学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广阔空间。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牢牢把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一流人才。十年来,高校已经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开拓的十年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服务国家能力显著提升
今年4月20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从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手中接过聘书,全职加入清华大学,受聘成为学校讲席教授……顶尖学者的“回流”,彰显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在新时代中奋进,在大变局中前行。先后举办中国慕课大会、世界慕课大会,形成了一整套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通过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认定,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今天,在合作角色上,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在交流方向上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我国高校坚定走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上。
2021年12月20日,石岛湾高温气冷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这座被誉为世界上首座“不会熔毁的核反应堆”的背后,是清华核能人和数百位科学家的多年“磨一剑”。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实现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累计招收2147名全科医学生,占贵州省培养总数的41%,700名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服务,服务点覆盖全省86%的县区市,毕业生100%履约、100%入编,遵义医科大学用十余年培养了一批批扎根基层的健康乡村守护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由中科院院士黄建平领衔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研发出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预测系统,其准确性在之后的多次局部疫情中得到验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主动肩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服务“四个面向”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等国家利器,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
“十年间,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供给和人才素质方面得到了巨大提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部长曾伟胜关注到,近年来大批计算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方向的人才进入产业,这些高校毕业生积极拥抱产业、行业的变化,对岗位的适应性明显增强。
吴岩总结道,这十年,是“高等教育主动将自身发展‘小逻辑’服务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的十年,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了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记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20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