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     合作交流     统计工作     高教研究     决策参考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学农不务农”不能只怪学生


2018-05-28 09:47 杨国营 点击:[]

人才的专业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二者缺一不可,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而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欠缺,不是农科专业独有的问题,而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必须正视的严峻课题。

“学农却不务农”现象让不少地方涉农院校忧心忡忡。所谓“不务农”,并非说完全脱离涉农领域,而是指大量农科专业大学生不愿到农业企业工作,更别提投身农业、下沉农村。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受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职业认同感等因素制约,愿意到农企“下地”工作的农科学生偏少,而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向的脱节,也让不少农企对应届农科大学生的能力心存疑虑。

所谓“下地”,意指到基层农企、农村工作,农科专业大学生不愿“下地”,就像医学生不愿到基层医院给人看病、新闻学专业学生不愿到基层一线采访、采矿类专业学生不愿到野外勘探一样。但这一“不合理”表象的背后,却是诸多现实因素造就的自然结果。相比于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以及公务员等较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下地”对90后大学生吸引力不足并不奇怪。且不说社会上不少人有轻视农业劳动的惯性心理,生活环境、经济收入、发展空间、家庭生活等现实羁绊,也让大量学生只能选择“经济理性”。接受媒体采访时,涉农院校教师、农企负责人等业内人士往往表示学生们的选择“可以理解”。

但我们更应懂得“可以理解”四字背后的潜台词,是对农业发展人才匮乏的忧虑以及对学生们的失望。媒体报道中提到,一名在宁夏某米业公司工作4年的农科大学毕业生说:“班里40多个同学,现在‘下地’的就我一个。”农科专业大学生不愿下到基层农企、农村工作,除去现实因素,专业精神的缺失毋庸讳言。而专业精神,既指对本职工作的专注、敬业,也体现为超越功利和世俗的价值和信念,曾引发热议的“工匠精神”就是典型范例。

坦率地说,在当下一些大学生身上已很难看到专业精神,尤其是遭遇现实功利因素挑战时。但我们不能责怪当下的年轻人太务实,更该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何没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热爱本专业、矢志不渝从事本专业并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种子”?除了专业精神缺失,专业能力不足也让不少农科大学生视“下地”为畏途。除了学生自身的懈怠,学校教育中还有可能存在的教学与实践脱节、专业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等,也是重要原因。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毫不夸张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在人才,难点也在人才。只有让人才愿意到农村去,到农业生产一线去,重点从事农业技术革新、新型农作物培育等开创性工作,才能更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但是,不少学农的学生却不想务农,怎么办?各地政府尤其是主管部门,不能再对此无所作为。最近各地掀起的“抢人大战”,表明“人口是资源”的观念已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尤其是大学生这样的高端人才,各地各行业更应坚定“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即便不能到其他地区或行业抢人,起码也要保证留住本地区、本行业人才,不能坐视人才匮乏或断档的危险局面发生。为此,各地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要拿出引才的诚意、用才的魄力,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真正富有吸引力的政策,让农业相关人才“有回报”“有身份”,通过政策杠杆撬动目前城市与农村较为失衡的人才格局,实现人才回流。

中国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共同发布的201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左右。在本科毕业生中,医学专业对口率最高,达到95%;工学与教育学专业次之,为71%;理学、农学和历史学专业相对较低。事实上,高校不少专业都面临类似困境,即学生专业学习多年却难以找到理想的用武之地,完全抛弃本专业觉得可惜,想转行到其他领域又要从头学起,这种现象无疑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应当引起包括涉农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警醒。

必须看到,人才的专业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二者缺一不可,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而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欠缺,不是农科专业独有的问题,而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必须正视的严峻课题。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上一条: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
下一条:广大青年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关闭

 
 
 
  通知公告
 
  2024年5月27日—5月31日处...
  2021-2022学年度教职工考核...
  关于开展2022年研究课题立...
  关于开展2022年度优秀论文...
  公 示
  关于转发《关于评选表彰内...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3 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蒙ICP备05000415号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政编码:010018 联系电话:0471-4310795 传真:0471-43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