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一则喜讯传遍了西南医大校园。根据汤森路透公司《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新数据显示,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四川省第五所拥有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的高校。
在西南医大校长何延政看来,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基础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保证。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这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源于西南医科大学多年来坚持咬定强校之本不放松,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所取得的结果。
近年来,学校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按照“科学规划、分层推进,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注重学科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共建共享,大力加强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形成了重点学科优先发展、新兴学科快速发展、基础学科持续发展等多学科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临床医学、药学学科列入争创四川省一流学科名单,为西南医科大学力争建成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床医学:深厚底蕴筑基业创新发展秀新姿
临床医学是医学的主体学科,也是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专业。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从1995年起开始研究生教育工作;2003年,经批准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0年,临床医学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获准首批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同年,率先在四川省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衔接”项目试点工作,实现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的“四证合一”……
根深蒂固,则枝繁叶茂。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经过20余年的建设发展,已由一株青青幼苗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硕果累累,盈满枝头。
凝练方向,突出特色。目前,临床医学学科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18个,形成了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4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
强化科研,提高水平。近年来,临床医学学科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核医学、肿瘤、儿科疾病等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形成明显的特色与优势,近5年承担了临床医学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别25项、省部级29项;获得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SCI收录论文170余篇;获得1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
打造团队,会聚人才。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既注重引进、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又注重发挥老教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临床医学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人员200余名,副高级职称人员300余名,博士130余名,硕士77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6名,研究生导师370余名,二级教授7名,以及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人才计划、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创新、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水平人才队伍。2016年10月,全职聘用了德国著名乳腺及妇产科专家A.T.Teichmann教授和德国杰出生化学家F.H.Wieland教授,协助学校附属医院建设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妇产及乳腺专科。
加大投入,构筑平台。设备优良、功能齐全的实验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临床医学学科现拥有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等一批优质的科研支撑平台以及小动物PET/CT等先进科研实验仪器。共建了“澳门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共促精准医学发展。
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所依托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作为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区域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三甲医院,担负着为该区域3800万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和使命,临床医学学科水平的提升为西南医大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附属医院先后成功开展断肢再植术、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四川省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亲体肾移植手术,积极推广颅脑创伤精准医学治疗、肿瘤MDT诊疗及近距离靶向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微创及腔内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2015年,在香港“艾力彼”“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百强”榜单上,西南医大附属医院排名第27位。目前,医院已经形成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品牌,在西南地区拥有良好声誉。
药学:人才会聚建高地内外联动促发展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药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西南医科大学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药学、中药学等传统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做大做强,2016年药学学科被列入创建四川省一流学科名单,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西南医科大学药学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2002年成立了药学院,通过整合学校药理学教研室、药学和中药学教研室、药物研究所和附属医院药剂科等人才和资源优势,不断加强药学学科建设,药学学科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创造了一份又一份骄人业绩:2006年,获批中药学一级学科、药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增设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增设临床药学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联合澳门科技大学开展中药学博士学位课程学生指导和培养工作,附属医院药学部获批成为国家卫计部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
西南医大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到,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学科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关键要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上抢占先机。为此,西南医科大学按照扶优、扶强和发展特色的原则,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以完善学科基础和平台建设为抓手,以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与临床药学、生药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力争通过5-10年的建设,将药学学科“建设成为西南一流、国内知名、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学科。
据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和药学院负责人介绍,西南医科大学药学学科争创“一流学科”有三大秘诀。
“筑巢引凤”:推进平台建设,加快人才引进。整合全校药学相关科研教学资源,力争将现有的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分子药理”实验室和“药理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省部级共建实验室;着力打造“市校企共建药学与转化医学实验室”“市校共建药学公共服务平台”,力争使之成为省内和西南地区重要的药学研究中心。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引进了第四军医大学梅其炳教授、美国Roswell Park肿瘤研究所曹寿松研究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蒲林教授等10余名活跃在国际国内学术前沿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走出去、请进来,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着力打造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与临床药学、生药学四个学术团队。
“饮水思源”:立足区域优势,服务地方发展。依托学校省级大学科技园和泸州市国家高新区现代医药产业园,先后与四川科瑞德制药有限公司、四川泸州步长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泸州天植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多家医药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探索“政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和促进企业研发技术提升,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制促改”: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综合改革。落实“学科特区”建设项目,实行“管理高度自主”的学科特区负责人责任制和灵活的学科团队组建方式;实施“一流学科伙伴”建设项目,加快学科发展国际化步伐;以学科特区为平台和牵引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领军人才,产出一批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并带动相关学科群发展;实施“一流学科伙伴”建设项目,加快学科国际化步伐;优化学科布局,实施“跨学科”建设项目,探索以院系为基础,构建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化组合、突出优势、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学科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引领未来学科发展方向。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
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说:“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南医科大学将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大力实施学校‘135’发展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临床医学、药学等特色优势学科为突破口,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工作,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医科大学而不懈奋斗,努力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