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     合作交流     统计工作     高教研究     决策参考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高校通识教育必须将其提升到塑造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来加以认识


通识教育应突出价值观导向

2018-05-18 16:00 蒋家平 点击:[]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及李兆基基金、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组织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赴美国东部团”,在美国加州考察访问了10所大学,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考察中了解到,美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教学安排基本上是无差别的,学分大多为44至48分,占到大学所有学分的1/3左右。通识教育一般都在大学一至二年级安排,无论以后读什么专业,通识部分的课程都是相同的,一般包括英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四大类共十多门课程。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通识教育,金门大学龚华杰教授说:“如果没有这些通识课程教育,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就会缺乏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语言。”而旧金山州立大学人文和艺术学院院长哈瑞斯则表示:“雇主希望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等专业知识之外的能力和素养,而通识教育的思维广泛性、能力综合性和长期适应性,则满足了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换句话说,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共同的价值取向、基本素养和行为范式,以使得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成为美国社会创新与发展的基本群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识教育也逐渐成为热点问题。2015年北京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学人才培养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但在认识和实践层面上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一方面,众多院校特别是高职专科类院校,总体上开展的仍然是专业和技能培养,新生一入学就进入专业教育,缺乏通识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另一方面,在开展通识教育的院校特别是理工科类高校中,往往也存在着将专业基础课当成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模块课程缺乏完整性等方面问题。究其原因,与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尚未形成共识以及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通识教育重在价值观的培育,而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主要途径。成功的通识教育必然是在社会制度、政治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范式、品行操守等方面形成共识的教育,这是保证社会和谐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些基本内容都理所应当成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基本遵循。

因此,加强高校通识教育,必须将其提升到塑造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高度来认识,而不能仅仅当成对大学生常规化的知识传授,在此认识基础上,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进一步开发和优化课程资源,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这样的通识教育,对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价值取向,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上一条:报告显示,高校依章办事意识明显增强
下一条:一片湖一座城与一所大学的共进共荣

关闭

 
 
 
  通知公告
 
  2021-2022学年度教职工考核...
  关于开展2022年研究课题立...
  关于开展2022年度优秀论文...
  公 示
  关于转发《关于评选表彰内...
  公 示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3 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蒙ICP备05000415号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政编码:010018 联系电话:0471-4310795 传真:0471-43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