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     合作交流     统计工作     高教研究     决策参考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科学定位研究


2013-04-25 13:36  点击:[]

[摘 要] 准确定位是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出发点,是高等农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等农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必然性,以及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论文的最后,探讨并提出了参与式办学定位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办学定位 参与式  

A Study on Higher Agriculture Colleges School-running  

Scientific Orientation  

[Abstract] Exact orientation is the base and pre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Agriculture Colleges, and is the start and end-result for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e Colleges. Based on studie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necessary and the problem about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e Colleges. At last, the model of participatory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was created.  

[Key Words] Higher Agriculture Colleges,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participatory  

1 引言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五年一轮次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其将“学校定位”列为评估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之首。“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成为大学的管理者、办学者和决策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众所周知,一所高校能否较快地、卓有成效地发展,其先决条件是能否正确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类型、发展特色等,即准确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准确定位是高校办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回归点。  

对农业院校而言,由于其在经费投入、社会地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发展,更应该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究竟如何定位,如何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如何以弱势的地位实现强势的发展,是高等农业院校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研究就是针对以上问题,从社会学、发展学和管理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案例研究、调查访谈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定位进行了必要的探索。  

2 高等农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用仪器对物体所在的位置进行测量;二是指经测量后确定的位置。在《辞海》中,“定位”是指在加工、测量工件或装配零部件时,把工件或零部件上已定的基准安装在机床、夹具或其他零部件相应的表面上,以确定其准确位置的过程。  

据此理解,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就是指,高等农业院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目标和社会要求,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明确自己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合适位置和学校自身软、硬各要素的目标。关于定位,包含两个标向,其一是纵向上的定位,即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和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其二是横向上的定位,即学校自身各个要素的定位。在本研究中将内部要素,特别是软要素定位分为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规模、办学类型与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向七个方面。  

3 高等农业院校科学定位的必然性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博士说:“高等学校绝不要追求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类型,结果造成学校水平下降甚至更糟,就那样没有灵魂而苟延残喘。每所高等学校都应清楚自己的使命,并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属类型高校的佼佼者。”也就是说,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定位,并力求打造出有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特色学科、特色管理模式、特色的办学理念等。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是我们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是高等农业院校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  

首先,准确定位是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有力保障。  

我国农业要实现从自给型农业向商品型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化的伟大变革,客观上要求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知识与信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但是我国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仍然很低,在1972—1982年间的农业产量增量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达27%,“六五”期间上升到35%左右,“七五”时期以来保持在30%以上,“九五”期间达到42%。据农业部统计,近两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达到45%。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还很低。  

另一方面,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很低,据统计,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同时我国的农业信息传播人员、农业推广人员非常少,大多数农科院毕业生毕业后并没有投身于农业。  

众所周知,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农业所需的多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地。但从目前个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科技成果看,显然与应有的办学特性、办学方向不一致,这说明高等农业院校并没有对自身做出准确的定位。高等农业院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究竟要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大学?究竟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要有明确的目标。  

其次,准确定位是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  

系统理论表明,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一定的结构总是表现一定的功能。高等农业院校,同样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的单元。那么其任何一个单元功能发挥的好坏,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也会影响到系统内部协调统一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只有首先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院校中所处的位置,所发挥的功能,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只有方向正确、努力才有正确地目标。  

再次,准确定位是高等农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  

“准确定位,可以成为大学全体成员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成为大学选择发展道路的标准和战胜诱惑与困难的力量源泉,能集中反映大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品味,避免短期行为、分散行为和事务主义。大学定位不准会导致多走弯路,错失发展良机,影响发展速度,这一点已经为很多学校的实践所验证。可以说,大学定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教育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是当前迅猛发展的高等教育形势的需要,更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迫切要求。[1] 

目前我国的高等农业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农业院校出现了非农化的特点,有些农业院校出现了“邯郸学步”的现象,一味的追求升格。各个农业高校之间的办学模式趋同,没有自己的特色。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在宏观和微观系统中正确定位,不断进行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要求,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而,不被系统优化掉。只有准确的定位,学校在制定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时才会符合学校的根本实际,才会使学校各项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的实现其社会服务的功能。  

最后,准确定位,才能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过去在计划经济中,人才培养由国家统购统销。农业院校为国营农场和农村人民公社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农艺师。进入市场经济后,已经打破了专业的界限,没有固定的模式,人才可以任意的流动,非农业毕业的人才可以到农业相关部门就业,同样农业专业毕业的人才也可以到社会其他部门进行工作。市场经济竞争的自由化原则,也将我们的农业院校带到了市场竞争的浪潮之中。农业院校也同样必须与其他高校一样,争生源、争优秀的教师、争就业市场,这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需要。那么高等农业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创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将成为学校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与师资,才能有自己独特的竞争市场。那么高校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再加之长期的奋斗,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稳定的办学特色。  

“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所以,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的大杂烩。它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中做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应予优先考虑的重点。”[2] 

4 高等农业院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3] 

4.1 目标模糊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农业院校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可能人们会不假思索的说,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通用型人才。这样说是因农业高校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决定的。我们的农村,还仍然缺少懂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人员,需要农业科学技术,但是在我国的农村似乎很少看到农业院校毕业大学生的身影。是什么原因?  

为此从农业院校培养的对象角度,我们在某一农业高校针对学农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表4-1 填报志愿是否为您自己的选择

是否选择  

人 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否  

12  

24.0  

24.0  

24.0  

是  

38  

76.0  

76.0  

100.0  

合计  

50  

100.0  

100.0  


表4-2 您来到农业院校就读的原因


人 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对所学专业的偏好  

10  

20.0  

20.0  

20.0  

出于不得已的选择  

23  

46.0  

46.0  

66.0  

高考调剂的结果  

7  

14.0  

14.0  

90.0  

其他原因  

10  

20.0  

20.0  

100.0  

合计  

50  

100.0  

100.0  


表4-1显示,在所调查的50个样本量中,有76%的学生是自愿选择该高校进行就读的。但表4-2却显示出,只有20%的学生是出于自己对该专业喜爱,46%的学生是出于不得已的选择,14%学生是高考调剂的结果,另有20%是由于其他的原因。  

表4-3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您是否愿意继续所学专业


人 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不愿意  

31  

62.0  

62.0  

62.0  

愿意  

19  

38.0  

38.0  

100.0  

合计  

50  

100.0  

100.0  


表4-4 您毕业后的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  

人 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农业科研领域  

4  

8.0  

8.0  

8.0  

农业信息传播领域  

3  

6.0  

6.0  

14.0  

农业行政领导管理领域  

5  

10.0  

10.0  

24.0  

与农业无关的其他行业  

18  

36.0  

36.0  

60.0  

没有特定的要求,哪里需要去哪里  

20  

40.0  

40.0  

100.0  

合 计  

50  

100.0  

100.0  


表4-3中显示,有62%的学生并不愿意继续所学的专业,而只有38%的学生愿意继续所学的专业,也就是说,假使给学生们以重新选择的机会,更多的学生还是不愿意继续农业知识方面的学习。  

表4-4,对学生就业的意向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8%的人选择了到农业科研领域工作,但进一步调查发现,这4个人中,就有3个人是研究生;也就是说,只有24%的学生其就业意向是与农业有关的行业进行就业,但是最终他们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这还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农业高校培养对象 — 学生在对自己的目标本身就处于模糊化的状态。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的改变,学农就是要为了服务于农。是因为学生们都希望跳出“农门”,进入农业高校是他们被迫的选择,都不想到农村工作。  

从高校的角度看,我国的大多数农业院校是从原来的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来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单一学科结构逐渐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纷纷申办新兴专业,拓展其办学空间。高等农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纷纷向计算机、外语、文秘、财政、金融、会计、行政管理等学科转化。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目标逐渐向非农化发展。似乎高等农业院校在发展中将综合性大学等同于全科性大学,将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而事实上,综合性大学≠全科性大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始终是高等农业院校根本任务,这一点不能忘记,在学科专业上不要贪“多”求“全”。  

同时,一些学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淡化专业,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力求将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通用型人才,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而且还造成了学生专业知识的薄弱。  

那么,无论从教育实施的主体- 高等农业院校上说,还是从教育针对的对象- 学生说,都没有从思想上真正的转变为学农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农的观念上来。造成“教”与“学”双方面目标的模糊化。  

4.2办学理念、类型与层次不明晰

办学理念是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系统、成熟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它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行为,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深远影响;  

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类型,在我国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类。办学类型不同,那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的社会功能则不同;  

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层次主要指的是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大体包括以培养研究生为主,以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培养专科生为主四类。  

目前部分高校出现了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的模糊化和虚化的现象,高校在确定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的时候,并没有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历史传统和办学条件来确定,而只是停留在概念、纸面上,盲目求高类型、提高教育的层次。不考虑学校自身实际,都将自身的办学类型定义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实际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同等重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是一个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4.3盲目扩大规模,忽略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1958~1960年虽在数量上发生较大的飞跃,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质量的下滑,从而出现了1961年的大调整。2000年我国拥有高等农业院校共计44所,到2005年74所,平均每年高等院校增长率达到13.6%。同时2000年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规模266778人,而到2005年在校生人数达到711164人,五年之间,高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444386人,平均每年在校生人数增长率达到33.3%。[4]由此可看其增长速度是惊人的。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不考虑客观条件,不遵循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这样就有可能降低质量,而没有质量的数量是缺乏生命力的,也是不可取的。我们看下面一个案例:  

某高等农业院校自1958~2001年的43年中学生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其中,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增长速度较快,1999~2001年3年中平均增长23.4%。尽管同期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基地建设和校舍面积等均与招生规模增长速度相当,但由于底子较薄,欠账太多,且同期经费总量和教师数量增长相对滞后,尤其是高级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十分突出。  

招生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但是如果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必然带来办学资源、办学条件紧张、师资短缺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1世纪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战略规模若干问题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研究报告提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在校学生总数将达到73.6万人。高等院校办学似乎进入了一个认识的误区,即将招生规模的扩大作为学校追求的目标。而实际上,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我国的农业科技才会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才能得到高水平的发展。因此规模的发展一定要与质量相协调,才能保持其良性的运行。  

4.4千校一面,特色不明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蔡克勇说,“时代的特征是差异,知识经济的特征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再好的大学也不能把社会的所有需求作为自己的重点,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确定重点和特色所在”。  

为了调查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是否有自己的特色,采用等距离随机抽样的原则,从我国不同层次高等农业院校中选择20个农业院校进行调查,通过电话访谈和二手资料查阅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5], 在20所农业院校中,6所院校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占到30%;9所院校认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农为特色,占到45%;5所院校当问及该学校的办学特色时,却哑然,同时从网上及相关资料中也无法查到该校的办学特色,占到25%。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目前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并没有对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系统、科学的定位;  

2、 部分高校虽然确定了学校本身的办学特色,但是特色不明显;  

3、部分高校已经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值得我们去借鉴。  

5高等农业院校办学定位的构建

5.1办学定位的原则

1、系统性的原则

系统性的原则要求定位中要整体把握。一方面是指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相互贯通,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高等农业院校在对自身进行定位的前提是首先明确自己在整个社会系统,整个教育系统中承担着怎么样的功能,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指高等农业院校在定位时要考虑自身系统各要素之间要协调一致,要有全局观念,要把握学校内部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2、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了摆脱农业的困境,必须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国要大力依靠科技兴农,我国农业生产要具有后继能力,更多地要靠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度的技术改造,向现代农业迈进;要求我国要建设节约型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相应的作为承担着为农业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农业院校来说,在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的同时,必须与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科学的促进农业的发展。  

3、服务“三农”的原则

高等农业教育始终承担着为农业服务的功能。因此服务“三农”是其发展的前提。不能丢掉农业而谈定位。要使其培养的人才能够为农业科技现代化服务,要使其推出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项目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要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4、实事求是的原则

高等农业院校定位时要因地、因时、因校制宜。要根据所处地域的外部环境、资源条件因地制宜;要根据社会、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时制宜;要根据学校科研基础和队伍状况及学校资源环境,因校制宜。  

5、民主集中的原则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都有各自的看法,而且经常是不相同的,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受个人价值观、能力和态度造成的偏见。高校办学定位的确定关系着高校未来的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因此要积极的听取全校师生员工及外来专家的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增加定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在民主的基础上要集中那些对高校比较有研究,比较了解的领导、专家和教师的身上。  

6、发展的原则

社会是在不断的进步,同样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高校的教育改革也是在不断地进行。因此,农业院校的定位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一种定位被确后并不是一成不变,其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地变化而进行不断的丰富与调整,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才能使自身处于卖方的市场。  

5.2参与式办学定位模式研究

在农村发展中经过多次的实践与检验,发展学家总结出“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自己”。本研究中将参与式这一理念引入到高等农业院校办学定位中来,提出参与式办学定位的方法。发展学中将参与定义为在决策过程中人们自愿的民主的介入。其包括:①确立总目标、确定发展政策、计划、实施及评价经济及发展计划;②为发展努力做贡献;③分享发展利益。  

目前更多学校的办学定位采用的是领导决策型定位的模式,下面就领导决策型与参与式办学定位进行比较。  

表6-1 传统领导型定位模式与参与式定位模式比较  

领导决策型定位  

参与式定位  

1、 办学定位是学校领导的责任,开始于领导,结束于领导  

2、 个人的行为导致办学定位的变化或改进  

3、 信息传播的方式为上传下达  

4、 受领导主观因素的影响大  

5、 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领导者的能力  

1、 办学定位是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专家团体共同的责任  

2、 办学定位的变化或改进因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努力  

3、 全校师生员工直接获得或人际间相互传递  

4、 发现问题,集思广益,更大的创新  

5、 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领导、教师、学生和专家团体的共同积极参与  

各方利益主体(stakeholder) 积极的参与到办学定位的确定之中,更具有科学性。考虑问题会比较全面,防止个别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片面性;比较客观的协调了评价各方之间意见不统一的矛盾,经过讨论、协商、考察各种具体情况而确定的方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合理性;参与的过程中更能够鼓励动力和责任。  

参与式办学定位的基本流程如下:  

1、组成办学定位评价专家组。

包括高校领导、教师、学生、教学专家、农业专家及其他成员。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专家组的构成可以不同。  

2、具体分析,把握所面临的时代背景,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

准确的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要求;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取得的进展,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进展;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分析农业科技的前进方向;分析教育体系发生的变化;分析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态势等。只有在正确的分析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  

3确定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位置。

按照系统性的原则,高等农业院校同样是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首先要明确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所承担的功能,所发挥的作用。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特别是不能地位高就。  

4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出差距,并对学校自身当前的实际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评价专家组要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同类学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扬长避短。同时对高校自身办学资源、教学与科研条件、师资队伍现状、管理模式与水平、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分析当地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注重“本土化”特色。  

5、收集信息,全面比较,科学的定位。

这一步骤是高等农业院校定位的关键,在这一步骤中,要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办学规模、服务面向进行具体的定义。因此在定位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分析与评价;  

2)专家团体内部就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开小组座谈会进行讨论;  

3)要以办学定位的原则为指导;  

4)正确处理过去与现在、当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5)正确的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6)正确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7)正确的处理好多学科 ≠ 综合性的关系;  

8)确定类型的基础上,确定办学的层次;  

9)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10)实事求是,做到因地、因时、因校制宜,切不可好高骛远,贪大求多;  

11)科学的把握服务面向,要与农村发展,农业需求相联系,注重社会效益;  

12)最后形成各要素的定位。  

6、综合评价本次定位的科学性

对本次定位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检验,提出改进意见。  

7、一段时间后,按照发展的原则,综合诊断是否有必要对办学定位进行调整。

为了更加简述清晰的表述上述高等农业院校定位的过程,可用如下图解加以表述。  

[参考文献 ]:  

[1] 傅耶 美国大学教育—现状 经验 问题及对策.[美]欧内斯特。中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5页  

[2] 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中国教育报 2003年7月28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报告  

[4] 全国教育统计网

[5] 谭英智.论农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农业教育,1999年,6(总96):21-23  

[6] 2005年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纪要.高等农业教育,2005-11,11:93-94  

[7] 王德蒇;.大学定位的几个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6月,第7卷第1期:5-8  

[8] 周兆德.关于我校发展定位于办学思路的思考.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6月,第8卷第2期:33-39  

[9] 赵正洲.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发展定位的若干问题.决策参考,2003.12  

[10] 朱立军.对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中国农业教育,双月刊,2004.6  

[11] 刘小勇,符少辉,胡吉.高等农业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第7卷第3期  

[12] 部分省市一些大学办学目标定位的分析与研究,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13] 梁经锐,关于高等学校定位的思考;

[14] 陈国顺等.“定位”:大学发展目标的理性思考. 高等农业教育,2003(4).14-16  

[15] 刘建萍 于龙飞 林英.产学研联合体是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的新方向.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8(2):111-112  

[16] 张文峰.区域性高等农业院校发展刍议.江苏高教,2003年第4期:35-37  

[17] 高宝嘉.论地方农科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和途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第一卷,第3期,1999年9月 ,14-17  


[1]陈国顺,等.“定位”:大学发展目标的理性思考. 高等农业教育,2003(4).14-16  

[2]傅耶 美国大学教育—现状 经验 问题及对策.[美]欧内斯特。中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5页  

[3]在这一节主要从横向上加以考虑,即高校内部各要素在定位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资料来源: 根据全国教育统计网统计分析得出。  

[5]由于采用电话访谈及二手资料收集的方法,因此可能会影响到本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但仍然能够反映出  

上一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发展
下一条: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关闭

 
 
 
  通知公告
 
  2021-2022学年度教职工考核...
  关于开展2022年研究课题立...
  关于开展2022年度优秀论文...
  公 示
  关于转发《关于评选表彰内...
  公 示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3 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蒙ICP备05000415号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政编码:010018 联系电话:0471-4310795 传真:0471-43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