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     合作交流     统计工作     高教研究     决策参考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个关键


2022-04-25 11:04 蒋建清 点击:[]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可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创新的要素很多,我认为以下三种要素应引起特别重视:

  养成科学精神

  科学的本质是发现真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形成于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体现为把追求真理作为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耐得住寂寞和辛苦,专心一致、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等。科学精神的培育,同人的素质提升一样,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南京林业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具有培育科学精神的深厚土壤,尤其注重以老一辈优秀学者为榜样,继承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研究生科学素养。例如以郑万钧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历时近十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发现并最终命名水杉,成为20世纪世界植物界最伟大的发现;以陈岳武老师为代表的几代南林人,在福建洋口林场,历经60多个春秋潜心科研,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骄人业绩,成就了洋林精神,真正把文章写在了中国大地上。

  历代学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为学校夯实了严谨朴实、追求卓越的优良学术传统,使科学精神凝结到学校的制度规范中,融入研究生的精神血脉中,体现在日常科学研究过程中。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实验设计与开展、结果分析和凝练、学术表达等一系列具体培养环节,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走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为此,学校着力构建了高峰学科引领,多维协同驱动的林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学科团队项目深度融合科教育人、基地导师课程国际交流国际联培育人和政府企业高校同频的全产业链育人体系,显著提升了研究生自主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的能力。

  学校精准把握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学科的新要求,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增设新专业,促进学科与最新技术相融合、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完善原有学科知识体系、更新学科生态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面向未来的、以林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引导研究生掌握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方面,把学生数理化生的地基打好。所谓地基就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如生物学的学生,要对遗传学、基因知识和技术等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跨专业,从别的学科获取研究方法和技术。

  具备良好创新思维

  中国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最需要补充两样东西——批判思维和想象力。

  著名教育哲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谢弗勒认为,批判思想在教育活动的概念和组织中是第一重要的。让学生没有疑问的教师未必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教师。善于批判和质疑才能对未知领域提出具体问题,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创新方向。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中国林业史上,杨树成片林只能在北方栽种。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林业部从意大利引进了一批原产于美国的南方型黑杨派无性系插穗。我校王明庥院士团队打破固化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插穗进行精心培育,终使黑杨在黄淮海平原生长。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在全校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在校园内蔚然成风。学校深入实施基于以林业特色生态+三融四联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多维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共同体,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为抓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有担当、有活力、有情怀的高端创新人才。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42505版)

上一条:打牢研究生成长成才“地基”
下一条:新农科“牵手”新工科——江苏大学探索涉农人才培养新路径

关闭

 
 
 
  通知公告
 
  2021-2022学年度教职工考核...
  关于开展2022年研究课题立...
  关于开展2022年度优秀论文...
  公 示
  关于转发《关于评选表彰内...
  公 示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3 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蒙ICP备05000415号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政编码:010018 联系电话:0471-4310795 传真:0471-4309302